从天道到人道,此一赋予就是命,所接受的、作为人道依据的就是性。
发展线索大致如此:一为心学的路向。同时,也是发而中节之和。
人只要确立了这一点,《六经》皆我注脚[27],这已经有很强的个性主义色彩。石介对先儒传注也多有非辞,胡瑗则以章句之学为不足道。他明确提出以尊德性为本的命题,可以说是许衡思想的继续。气化之道所强调的是天地之性由无到有、由隐到显的动态范畴,由此万物成形、人类化生而有气质之性。他还提出穷理的问题,以圣人为得其理者。
下面,我们就来看一看这一开端是怎样发生的。因此,他反对理学家存天理,灭人欲的说法。所谓原点,用现代解释学的话说,就是文本,但文本决不指语言文字。
[39]《论语·公冶长篇》。但是,寻图索骥,从孔子的文本中仍然能找到解释的线索。这里所说的本,是本末之本。中国哲学包括儒、道在内,都很重视人的问题,但是,决不是离开天即自然界去孤立地谈论人,而是在同自然的关系中解决人的问题,并且对天(道)有一种敬畏之心。
到了汉代,统治者提倡以孝治天下,于是,有人便将仁说成是孝的扩大。仁的内容、意义和范围的不断延伸,远远超出了人类中心论,变成真正意义上的生态哲学、生态文化。
程颐已提出仁与孝悌是性(即体)与用的关系,但没有明确说出何者是本。历史上对这句话的解释,之所以出现众说纷纭的现象,甚至否定孔子有性与天道的思想,除了解释者的成见之外,就在于孔子尚未公开讨论这个形而上的问题,而是将其变成日常语言的问题。这应是中国解释学的根本方法。那么,何种解释代表中国诠释学的发展方向呢?它与原始文本又有什么关系呢?从另一种意义上说,解释的无限延伸和意义的变化,是不是会导致从根本上离开文本,与文本的历史视界越来越远,以致发生某种游骑无所归式的断裂?或者,诠释作为一种历史意义的不断叠加,甚至变成历史主体的某种强制,使文本丧失本有的意义?这是中国哲学诠释中的又一个重要问题。
后来,孟子有可欲之谓善之说,与孔子的这句话是同一种句型。王船山说:六经责我开生面。王阳明进而将天地万物一体之仁解释成人对人、人对动植物以至对瓦石一类存在物的更广泛的生命关怀与爱护。既是主观的,又有客观性。
张载提出的平物我、合内外[12]、民吾同胞,物吾与也[13],程颢提出的己亦是万物中之一物、都在万物中一例看[14]等重要命题,都说明了这一点。四是建构式的解释(但不是建构主义),即重新建立新的形而上的仁学体系,并且用一些新的概念、范畴加以说明。
这正是他的仁学所蕴含的。回到孔子的文本,经过重新诠释我们发现,孔子有许多论述过去并没有进入人们的视野。
我们所要做的,是使文本与现代的问题相融相接,产生出新的意义,而不失其永久的价值。[21]《朱子语类》卷一百一十九。这是一种极富生态意义的生命哲学。如果将这两句话孤立地进行解释,那么,它们可能表示完全不同的两种意义,前者表示先天所得,后者表示后天所得。有人将哲学的功能仅仅理解为是否推动社会的进步,这种理解未免太狭隘了。作为儒家哲学的开创者,孔子将仁视为人的最高德性,又提出仁者爱人[1]的重要学说。
关于这方面的内容,本文不详论。不是对万物的宰制,而是对万物的爱护,即天地万物一体之仁。
像戴震这样一位最具批判精神的诠释者,在强调感性欲望的同时,也很重视善。如孔子所说为仁由己,而由人乎哉。
这就是孔子开创的儒家的内外合一之学。[4]《正蒙·至当篇》,《张载集》,第34页。
[8]《论语集注·学而篇》,《四书章句集注》,中华书局1983年版,第48页 [9]《朱子文集》卷六十七,四部备要本。亲亲与仁民、仁民与爱物只有程度上的差别,没有本质上的差别。而西方的德性主义伦理学,则认为孔子的德性与亚里士多德的德性无可比性,因为他们仍强调社会结构的决定作用,否定人性中生长着的善的潜力,即先天因素。下学是文章之事,上达则不是一个言说的问题,而是生命体验与实践的问题。
在价值重建的时代,更要回到原点,重新发现和阐释中国哲学所蕴含的意义。天德之赋予人者即为德性即仁。
荀子的诠释意味着一次意义转向(即礼义),而孟子的诠释延伸了仁的内涵及其外延。但是,中国的诠释学有其自身的发展脉络。
要解答这些问题,必须联系孔子的其他有关论述。这就进入了整个文本的语义和语境分析。
仁的内容、意义和范围的这种解释的延伸,就其可能的实现而言,其根本方法是回到原点,进行创造性的诠释,重建一个具有普遍意义的精神世界。他所说的仁之实,事亲是也[30],就不是以事亲为仁的根本依据,而是以事亲为仁的第一要务,即事亲这件事最能说明仁心仁性。它虽有所言说,但所言说的,是心灵的问题,不是逻辑概念和语言的问题。人是社会关系中的角色,而不是独立存在的个体,只有群体性而没有个体性。
那么,孝弟也者,其为仁之本与中的为字又作何解释? 字义的不同,由语境决定,语境决定一个句子中的字词的意义。在这个意义上,中国哲学与宗教是相互为用的。
程颢首先提出:‘孝弟也者,其为仁之本与这就进入了整个文本的语义和语境分析。
毫无疑问,现代诠释更需要创造性,即所谓创造性的诠释。原点是指文本所表达的基本观念或意义世界。
顶: 619踩: 15
评论专区